来源:广州日报
2012年1月10日 A19版 近期接连发生儿童遭家暴事件 本报进行了连续报道 省妇联昨专题探讨对策 “邻里守望 斩家暴于源头”文/记者谭秋明 通讯员王飙尘 小艺艺惨遭家暴疑案未了, 小涵被“后妈”虐打得差点丧命的事件又一次将人们的心紧紧攫住。针对最近省内接连发生的几起儿童遭受家庭暴力事件,昨日下午,广东省妇联权益部牵头,与公安、民政、法律及民间机构人士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阻断儿童受暴力侵犯问题的对策。长期在一线跟踪处理儿童受暴力侵犯案例的社工更带来惊人消息:妈妈更可能是家暴施行者!与会人士认为,家长教育、社区帮扶、民间力量是有效阻击家暴的三大助力。 社工爆料:妈妈更可能是家暴施行者 “现在社会上各种职业都要上岗证,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没有上岗证就为人父母了呢?”广州市广碧关爱儿童中心副理事陶红梅的发言引起了很大反响。她认为,父母这个角色是需要学习和培训的,不少家长就是因为没能掌握教养孩子的有效方法而导致家暴事件一再发生。她建议,引进外国的先进做法,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引导孩子从小就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如让小学生带布娃娃上学,教导他定时喂娃娃吃饭,陪娃娃午睡,做游戏等。 而长期在一线跟踪处理儿童遭受暴力案例的社工张良广带来一个令人惊讶的信息 ,“不少案例中,母亲就是家暴的施行者,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与一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传统认知完全抵触。”他认为,根源在于日常生活中母亲与孩子接触最多,但不少为人母者未掌握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亦没有恰当或便捷的学习渠道,因而容易在孩子不服管教时做出打骂甚至虐待的错误举动。 误区:孩子竟成性爱副产品 “现在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生育成了性爱的副产品,最近小艺艺与小涵这两个案例都有这样的相似性,他们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己感情生活带来的恶果、累赘,而不是对可爱的小生命充满爱与期待。”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代表蒋丽萍说,小涵的生母将小涵交给生父抚养作为其移情别恋的惩罚,这是一个令人感觉意外且非常寒心的做法。 “她为什么这样做?实在难以理解。而我们不难了解到的是,她和她的男友(小涵生父)对孩子的到来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他们认为孩子是这段关系带来的累赘,都想弃之不管。” 广东省妇联儿童部部长周佑英指出,在过往的调研中发现,的确有由于缺乏教育能力而导致家暴的案例。“我们也期望过和推动过,家长学校接棒婚育学校,让走进婚姻的人们尽快学习和掌握如何为人父母的基本责任和能力。”如今政府资助的家庭教育大讲堂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其中特别设立了帮扶流动人口、留守儿童以及高危家庭的项目。 居委会应成家暴“雷达” “现在我们社区的住户会主动举报邻居打小孩的行为。”广州市广碧关爱儿童中心副理事陶红梅说,自从碧桂园小区内发生了小童童事件后,居民对家暴关注度大大提升。她认为,“邻里守望是发现家暴并将之阻断于源头的好办法。” 广东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副处长吴庆雄认为,“居委会(工作人员) 要发挥社区‘雷达’的作用,他们更容易掌握更多辖内居民的动态。对于离异、再组合等有高危因素的家庭可以提前干预。” 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广州项目负责人罗典则表示,现行法律对于虐儿有较为明确的陈述和惩处,但真正操作起来又有其模糊和难以操作的地方,譬如,儿童或妇女遭虐待,报警后警察上门,情节不严重的调解完就走了,并不是每一次都立即有效地把施虐者和受虐者分隔开。又如,听到邻居打孩子很多人一些人不敢举报,怕管闲事。阻断虐儿的源头,最关键还是大家守望相助,把保护儿童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希望媒体一追到底” 省妇联维权专家顾问、广东经纶律师事务所律师游植龙表示,“最近几件虐儿事件,媒体都做了主动跟踪报道,我们能及时地了解到受虐孩子的救治情况,以及施虐者、如小涵‘准后妈’柴某被批捕的最新进程,对社会大众起了一种很好的宣教和警示作用。我真心希望媒体能一追到底,追出结果,一是告知公众真相,二是在揭示真相中倡导‘善待儿童、孩子优先’的理念。” “我提议,这些虐童事件的最终结果,如虐童者受惩处的结果由相关部门牵头发布,这不但是给公众一个交代,还是用舆论引导来教育家长,给他们灌输‘打孩子就是错’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