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流通分
第四十三品以下,是本经的流通分。《无量寿经》经文的确不长,一本小册子,经文不长。它这个架势摆在这里,真的是大经的姿态,跟《华严》、《法华》没有两样。为什么呢?序分长,流通分长,不是像一般经典,序分、流通分只有几行经文。它都很长,所以这个是大经的架势。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有不少人误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自了汉、小乘人,我们自己对净宗没有研究,听到人家这样一批评,想想没错,他学大乘,我学小乘,我不如他,算了,我不学净土了不念佛了,跟他学大乘去了。这是对于净宗不了解、不认识,犯的过失。自己造成障碍,造成严重的损失。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非是小乘”,这个法门不是小乘。 佛告慈氏, 叫着弥勒菩萨给他说,叫着他的名字,下面就有重要的开示,提醒他注意。 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一品。你看看十方世界菩萨往生极乐世界的,你看看那些菩萨摩诃萨,看他们,“善获利益”。关键的字眼,就在“善”,善获什么?他们会获得利益,最巧妙、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善,善到什么程度呢?你们诸位能不能答的出来呢?答案都在经文上,就是“能于七日之中,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这不是善吗?这个是真正不可思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这是佛说了,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 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 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很欢喜,能生这个一念心, 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这个大,没有法子形容。我们无量劫来不能脱离生死轮回,无量劫来供养无量诸佛,种植善根,想想看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念佛一往生,从我们凡夫地一下就拉到七地、八地菩萨了,比坐直升机还快,这个利益还得了吗?照一般的讲法,我们凡夫真的把见思烦恼断尽了,如法修行修到七地菩萨,要用两个阿僧祇劫。我们几天就成功了,你说这个利益大到什么程度?经上讲的大,到底有多大?我们心里要有个概念,不能含糊笼统,才能知道它真实的利益。 那么这个里面,这两句非常重要:“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你能不能得这样大的利益,从凡夫地一下就超越去当七地、八地菩萨,关键就在这两句。只要把这两句搞清楚、做到了,你这个利益,诸佛如来看到欢喜,所有菩萨看到你佩服。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你,那些大菩萨拍拍你的肩膀,你真了不起。为什么呢?他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得这个地位,你怎么一下就证到了,他怎能不佩服呢?像这个五十层大楼一样,他是爬楼梯,一步一步,好辛苦才爬到顶上,你坐电梯一下子就上去了,他怎么能不佩服呢?真的佩服,你这个速度太快了,这叫一步登天。 “归依”,这是第一个条件。归是回头,从六道轮回回头,依西方极乐世界。六道轮回的事情我不干了,我统统把它舍弃掉了,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依靠,我依极乐世界,从一切诸佛菩萨回过头来。我从前拜这个佛、拜那个菩萨,拜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现在我都回头了,专拜阿弥陀佛,我要依阿弥陀佛,依一尊。从前我念好多经典,什么《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现在我统统都不念了,专门依靠《无量寿经》。你要晓得从哪里归?依什么?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从世出世间法回头。不但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回头。专依无量寿佛,专依《无量寿经》,这个叫归依。又念阿弥陀佛,还不能忘记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情深厚,不能忘掉他。又不能忘掉观世音菩萨,我有难的时候他不来救我了。药师如来也要念,害病的时候还有办法,还有人帮忙。你把诸佛菩萨一个人分做一桩事情,得罪一个不行。对我生活有关系,统统要念,这就念杂了、念乱了。这个就是没有归也没有依,这个不行。诸位要晓得,你念阿弥陀佛,所有一切诸佛都尊敬你,你要是有病,药师佛怎么会不来呢?阿弥陀佛的学生,赶快去。你念他,他倒未必。唉呀!你巴结我,算了,我不受你的巴结,他还不帮你的忙。你念阿弥陀佛,他非帮忙不可。阿弥陀佛的学生,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一切诸佛如来都护念。阿弥陀佛的学生了不起,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所以你要懂得归依。 “瞻礼”就是念佛,身礼敬阿弥陀佛,身礼敬。礼敬,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说了,不一定是每一天要拜多少拜,不是这个意思。你有时间拜佛当然很好,没有时间也没有关系。礼敬是你真诚恭敬心对阿弥陀佛、对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礼拜,这就是礼。瞻就是念,口称名,心里面观想。心里头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礼敬阿弥陀佛,三业恭敬。 “如说修行”,如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这一部《无量寿经》,依照这一部经典的理论、方法、教诲去修行,把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以《无量寿经》的标准修正过来,这叫做“如说修行”。我们就明白了,能这样的做,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解、我们的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叫真正学佛了。学哪一尊佛呢?学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榜样,阿弥陀佛为典型。我们依照这个模式来修自己,把自己修的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那怎么不成佛呢?怎么会不往生呢?这个人得的利益大了,大到连佛都说不出。 当获如上所说功德。 他一定能够获得像前面所说的功德利益,他能得到。 心无下劣,亦不贡高。 这个心无下劣,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谓的自卑感。他不会有自卑,他也不傲慢,他的心清净,因为他明白佛所说的道理,知道生佛平等,知道性相一如,所以他对于一切法都不分别、不执著,他心是平的,清净、平等、觉,所以这个自卑跟傲慢都没有了。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他所成就的善根天天在增长,增上就是增长的意思。由此可知,他不退转,天天在进步。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们读了这一句经文,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不仅是在学佛了,我们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了。世尊在此地为我们授记的,只要我们做到前面四个字,你就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了。“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你只要把这八个字做到,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就是给你授记,你是如来第一弟子。你要是真的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你能不干吗?弥陀第一弟子,你想想看,哪一尊佛不护念你,哪一尊护法神不保佑你。你现在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我深深相信,你已经得了自在无碍了,已经是事事如意了,因为诸佛护念你,一切诸法善神都保佑你,你怎么不如意,你怎么不自在呢?都因为你是如来第一弟子。 这个地方这一句经文,跟本经第一品“正信序”里面,你看列在上首第一个人憍陈如,尊者憍陈如。憍陈如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把那个第一证果的人摆在经典最前面。这个地方说,“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前后呼应。那么由此可知,这一部经就是如来所说的第一经,这哪里会有差错呢?我们印这个经书的时候,我刻了一个图章:“如来所说第一经”印在上面,就是根据这个地方讲的。搞了这么多年,这才识货。以前不识货,那么多经典不晓得哪个第一。这个才认真,真的把它认出来了:本经是第一经,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是如来第一弟子。 哪一尊如来认你做第一弟子呢?当然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决定承认的,不仅他们两位承认,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承认你是他的第一弟子。第一弟子,最听话的学生,最喜欢的学生。为什么最喜欢呢?因为你马上快要成佛了,他怎么不喜欢啊!这一往生就成佛,决定一生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你们诸位想想看,还有哪一部经典、哪一个法门有这样殊胜?我在世法、在佛法里面,都是很会挑剔的人,不是最好的我决定不要,我要一定要选最好的,挑到别的更最好,底下就马上就丢掉了。你看我过去搞《楞严》、搞《法华》、搞《华严》,到接触到《无量寿经》,那就统统都丢掉了,都不要了。我清楚了,我很会挑。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的经句,我们要认识,要珍惜。以后人家再要说你是修小乘的、修自了汉的,你把这段经文念给他听听。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劝导大众依教修行,不当疑惑。 “是故”,因前面所说这个缘故佛,才告诉与会当中的天人。天人愚痴、迷惑,不识货,不知道这个法门是第一,不知道。阿修罗,提到阿修罗就晓得与会大众当中有八部鬼神,这些都是六道凡夫。所以佛在此地特别劝勉他们,应当“爱乐修习”,应当爱这部经典,乐是喜欢这个法门,就像佛前面所说的“归依瞻仰,如说修行。” “生希有心”这一句话说得非常之好,古德常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个经典确实如此,无量劫来希有难逄,你不要小看了!我们现在不是遇到了嘛?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嘛!《无量寿经》印了这么多,到处在派发,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吗!不容易,太难太难了,无量劫中难得遇到一次,所以要生稀有之心。 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导师是佛,引导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引导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引导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引导我们往生净土,证究竟佛果。导师啊!这个老师是谁呢?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导师,《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善友。我们每一天把它念一遍,就是接受老师的教导。老师慈悲教导,我们要信受奉行,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要接受,要如说修行。奉行就是如说修行。这是自修自利。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我们还有慈悲心,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处了,看看还有许许多多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家亲眷属、朋友,他们还没有得到,我们希望他们统统都能得到。“欲令无量众生”,速就是快速,都能得到,都能像我一样“安住得不退转”,身心安稳,住在不退转地。这个不退转地,前面说得很详细,说得很明白:决定不为世法所动,世法里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为它所动;不为佛门里面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个法门所动,死心塌地一心一意专求净土,这个是安住不退转地。 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这是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帮助他们怎么样?一样要劝他听这个法门,劝他读《无量寿经》,劝他听《无量寿经》。这第二句里面,利益尤其殊胜。为什么呢?想见西方极乐世界“广大庄严,摄受殊胜。”“摄受殊胜”这四个字,现在我们读了有一点印象了,有一点概念了,殊胜到什么程度呢?前面佛所讲的十方无量无边的佛刹,每一个刹土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菩萨,统统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摄受的殊胜,都是不退菩萨去往生的。“圆满功德”,十方世界修行虽然有无量功德,但是没有圆满。如果圆满了,那何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如果在毗卢遮那佛的会上,华藏世界也能够得圆满功德,这些人那就没有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必要啊!没有必要。他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说明西方净土是圆满功德,究竟圆满,所以连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个大菩萨文殊、普贤,还要求生极乐世界,道理在这个地方。 我们看到这个事实了,能不求生吗?能不见阿弥陀佛吗?一定是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统统搞明白了,自然会生精进心,要来研究这个法门,研究这个经典,要来深入了。唯有断疑,我们的清净信心才能生的出来,你才会真心念佛,真心求生。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呢?念佛人不是真心。为什么不是真心呢?道理没搞清楚,事实真相没清楚,所以他虽然念佛,虽然求生,他的心愿不恳切。如果现在有别的利益现前了,他马上就去了。今天晚上可以赚一千万美金,你会不会来听经呢?不听,我赚钱要紧。你看看,一百万美金,就把你的殊胜的利益断掉了。赚一百万美金,还是要搞生死轮回,小利啊,太小了。这是大利,可是你不认识,你不知道这是大利,你把这个看小了,把那个看大了,颠倒、妄想啊,立刻就迷惑颠倒了。世间这样的愚人很多,可能自己也是的。你们今天晚上为什么来听经?今天晚上没钱赚了。不容易,实实在在不容易。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 为求法,真心,真心真意不会退屈。不是虚伪,不是假心。你要认为你真心,我刚才这个比喻是很现实的。如果这个利益摆在面前,你马上动心了,你才晓得你的心是退屈谄伪,你根本就不是真心。但是这个呢?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以为你很真心,诚心诚意在学佛了,你那个诚心诚意经不起考验。为什么呢?名闻利养一诱惑,马上就原形毕露了。经不起考验,不是真心。真心,什么世出世间法摆那里,绝对不动摇。你看这个底下几句比喻。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 纵然是猛火叫你去跳,我也不怀疑,我也不后悔,考验你的真心,你真诚究竟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 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 佛说的那些十方世界往生的不退菩萨,他们为什么成就?他们是真的求这个法门,是真求。这个法门是无上第一的微妙法门,超出一切经论之上,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经,《无量寿经》统统超越,所以它真的是如来所说第一经。这个不是我在此地,我修净土在夸净土,所谓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不是的。事实如此,样样依事实来说,绝对没有夸张,它真的就是这样的嘛。你要认为我在这儿夸张,好,我修净土在赞净土,夸张净土,,这个未免说得太过分了一点了,你带着疑悔之心,那你就错了。诸位细细去读经文,细细去体会、去揣摩,你就晓得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那一些菩萨在接触的时候都尊重听闻,唯有尊重听闻,所以讲尊师重道。对老师尊敬,为什么呢?重道,这样听闻他得利益了。 过去曾经有人请教印光大师,学佛有没有秘诀?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写的,印光大师答复他:“有,诚敬二字是学佛的秘诀”,“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尊重听闻,就是诚敬。人如果能够有十分诚敬,听经会开悟。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呢?诚敬的心不够。一般人听经的诚敬之心,只有一分、二分,所以得的利益并不多。能有九分、十分的时候,就会开悟。这一些菩萨十分的恭敬,“不生违背”,不生违背这一句里面,就含着前面所讲的“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他不违背嘛,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圆满功德,是这么回事情。末后这一句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这是真的。为什么有许多菩萨想听这个经听不到呢?菩萨要知道有这部经,那有得不到的道理,是菩萨想最好有一个经、有一个方法,能叫我们快点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要搞无量劫,不要搞这么长,这么麻烦。想,有没有这个经典他不知道,没听说过,无缘,没有这个缘分。所以是“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不晓得有多少菩萨,这个人数比那个往生的人数,不知道又多了多少倍。 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因为这个缘故,你们今天有缘,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个时刻当中,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佛在这里劝我们应求此法,你们应当认真的求生净土,归依瞻礼,如说修行,这个就对了。佛在此地,你看,多少次的劝告我们,劝我们求生净土。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在这个世间有四个时期,这是佛灭度之后,佛的法运总共有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以后是末法时期,末法是一万年。 经文上说“若于来世”,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佛灭度之后。说是“乃至正法灭时”,这就是佛灭度,一千年之后,那么这是像法时期以及末法时期,末法是一万年。换一句话说,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正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说这个经正是为我们大家所说的。 “当有众生”这是说有缘的众生。什么样的因缘呢?这个因缘深了,真的是无限的深广:“植诸善本”,这个里面最要紧的一句就是称念弥陀名号,这个是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这里我们看到缘之深之广,“无量诸佛”,实实在在没有方法计算的出来,这称之为无量诸佛。这是他过去生中善根深厚,善根、福德深厚。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善根、福德深厚。 “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这个“彼”不仅仅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你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一些诸佛如来都以本愿威神加持你,你今天接触到这本经、接触到这个法门,你听了才会生欢喜心,才会兴起信、愿,求生净土。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基础,纵然你遇到这个法门,你也很难相信,你也不容易接受。这就是诸佛所谓的“难信之法”。为什么难呢?我们看这段经文就晓得那个难的原因,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够,要深深培养这个善根、福德。 “能于如是广大法门”,这个法门,世尊释迦牟尼佛称赞,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当中最广大的法门。怎么个广?怎么大?前面两品我们都读过了,都看到这个事实。 “摄取受持”,“摄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引我们,摄取就是接引的意思,他来欢迎我们,迎接我们。“受持”呢?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接受,我们要保持,不能把它失掉,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自然就得到了。 当获广大一切智智, 这是说你必定能够得到的,得到什么?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这个“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种智。两个智,一个是讲根本智,一个是后得智。这上面有个“一切”,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两种智慧圆满。 于彼法中,广大甚解, 这个“彼法”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大经里头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的人,他才真正彻底的明了。等觉菩萨如果不得诸佛威神加持,也不能究竟圆满。可见得这个法门真的是甚深、甚广。那么我们今天接触到这个经典,读诵、听讲,似乎不难嘛,我们也能理解嘛。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彼如来加威力故”,你才能明了。同样一个道理,我坐在这能讲,也是诸佛如来威神加持。要不加持,我也不能说,你们也听不懂。现在我能说一点,你们也听懂了,统统是过去生中供养的无量诸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效果。所以我们能解,不但能解,甚解,甚是殊胜,也就是说我们理解,相当程度的透彻,不是泛泛之智。 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能得真正的法喜充满,这个欢喜心,所以才喜欢到处劝勉别人,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就是“广为他说”。自己呢,非常喜欢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后面两句,决定不是勉强的,是自自然然你一定会这样做。要问了,为什么原因这样做呢?就是前面“于彼法中,广大甚解,获大欢喜”。你是真的明白了,真的透彻了,真得到这个真实利益,一定会这样做。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 前面佛所讲的这一段话,这是一个大前题,说明像法以后的状况。像法以后,正好是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佛法传到中国恰好是佛灭度一千年,这是在东汉时代,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到中国来的。那么这个一千九百年中(从汉明帝算到今天,一千九百多年,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代,我们从历史记载里面所见到的,确确实实如经所说,净宗的弘传,每一代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不仅是祖师大德们。今天读这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都是无比的殊胜。自己积德深厚,现前得佛力加持,自己有成就,能将这个法门尽心尽力的推广。 这个是前面所说的。这一段呢?佛说了,“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这一句里面包括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净宗的弘传,在家人的确占了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末法时代,你看许许多多地方都有莲社的建立,而主持莲社,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主持莲社的,像这个地方居士林,你听听这个名称,就晓得是在家居士主持的,非常符合本经所说。我们在这个经序分里面所看到的,世尊为我们列出与会的上首,在家居士就有十六位。出家大德只列了五位,在家有十六位,这就是这个法门真的是以在家同修为主。你问为什么呢?在家同修过去“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是这么个道理。出家人真的是少数,是担任弘传的工作。这就是历代的祖师大德们,他们负起弘传的责任。 那么四众弟子,这个“善男子及善女人”,四众弟子,“能于是法”,这个“是法”就是专指《无量寿经》,专指净宗法门。“若已求”,已经发心求愿往生,或者是“现在求”,或者是“当来求”,当来是将来(末法还有九千年。末法是一万年,照中国历史上记载,末法第一个一千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是往后发愿求生净土,只要真正发心,依照这一部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学的人,“皆获善利”。“皆”是平等的,都能够获得最善的利益。善是善好,用现代的话讲最好的利益了。什么叫善?善的标准在哪里?实在讲,就是指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种种殊胜的利益,你全都能够得到。不仅仅是将来往生不退成佛,现前能够得到大自在。 我们世间人常常祝福人说,祝你事事如意,事事称心。实在讲称心如意是恭维的话,不是事实。唯独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能得到。凭什么得到呢?凭诸佛如来威神加持。佛加持你什么?加持你开悟了,你读经明理了,这是佛力加持。道理明白了之后,你晓得你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处事。我们古人所讲“自求多福”,那是要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要不肯修,佛没有办法加持你。这是我们前面曾经读过的,就在前一品里面“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你只把这句话做到了,你在这一生当中事事如意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教就是加持,佛教就是保佑,这里面没有迷信。 有些同修告诉我,他的事业做的很成功,赚了不少的钱,自己以为很能干。我说你能干的什么?你以为钱是你赚来的?他说那不是赚来的,那是哪来的啊!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错了,你前生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都不爽,哪里是你赚来的。佛在经上把这些事实真相,跟我们说的很清楚,很明白。财富,你得到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你前生肯财布施,财布施是因,这一生得到的财富这果报。你能够行法布施,你就得聪明智慧了。你能够修无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是果,三种布施是因,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这就是保佑我们,这就是加持我们。我们觉悟了、明白了,我就肯修因,我真肯做,你肯做你才能得果报。你布施,布施的很痛快,布施的很欢喜,你今生得来的财富也很容易、也很快乐,一点都不操心。你赚钱,钱赚到了,赚的好辛苦,那是什么原因呢?前生修财布施,布施的不痛快,布施的不欢喜,布施像割肉一样的,好难过,那你今生就得很辛苦才赚到。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一部经就是诸佛如来、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加持。也就是说,这个经就是诸佛如来、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保佑。他用这个经典来保佑我们,我们认真去读,认真去学习,你就得到了,一切利益你统统得到了。 汝等应当安住无疑, 你要把心安住在这个经上。这个经就是我们一生修学的根本,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指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不违背经典的教训,前面说了,这个人就是如来第一弟子。所以你安住这个经教上,决定不怀疑。 种诸善本。 “种诸善本”不仅仅是信愿持名,一定要把经上讲的教诲要做到,特别是五戒、十善,前面三十五品所说的。 应常修习,使无疑滞, 应当常常,这就是决定不能间断。“修”是修行,我们过去许许多多想法,对自己、对生活环境、对人、对事,那些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都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习”是学习,依照经典里所说的道理、方法去学习,重新做人。经上告诉我们“洒心易行”,这句话就是我们重新做人。过去做的都是作六道轮回业,都是在那里作三恶道业,非常可怕。今天我们改头换面,我们要学佛,我们要学菩萨,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脱离六道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就是修习。“使无疑滞”,我们认真这样去做,无论对理对事我们没有怀疑,没有障碍。“滞”就是障碍、阻碍,就没有了。 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牢狱当然我们看到很恐怖、很害怕,谁愿意跑到牢狱里去。牢狱是什么呢?三界六道就是牢狱。牢狱里头有苦也有乐,苦的是什么呢?三恶道是受苦的牢狱,三善道特别是天道、阿修罗道,那是珍宝牢狱。你愿不愿意去呢?世间有不少人想生天,天上快乐,寿命很长,一切受用都自然,不要很辛苦的去经营。天福是很能诱惑人的。我们明了,天并不究竟。寿命长就像长寿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这是凡夫里面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要跟无量劫去比不长,也很短暂;八万大劫到了之后,还要轮回,还要堕落。为什么呢?他已经爬到顶头了,不能再上去了。那寿命一到的时候,只有往下堕落了。《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四禅天、四空天寿命尽了的时候,多半都堕三恶道,很苦很苦。你要问什么原因?我也不多说了,你们去念《楞严经》就晓得了。这个“一切种类珍宝牢狱”就是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提醒我们天不究竟,天上享乐就像珍宝牢狱一样,你不能出三界的。 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是说不听这一个法门,不能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这个法门,很难不退转,那个不退不容易。 佛叫着阿逸多,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叫着他的名字提醒他注意,底下的话就很重要了。“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这一句,是指对于净宗,对于这个法门不怀疑、信心清净、信心坚定,指这一类的人。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很清楚、很明白,确确实实不会被任何境界所动摇,那你就是此地所讲的大威德者,你有大威德。这样的人,“能生佛法广大异门”,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他有资格,他有能力入净土法门,他有能力。这个佛法广大叫异门,异是特别,这个法门不是普通的法门,普通法门就是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普通法门。这个法门,古德常讲的,叫“门余大道”,就是所有一切法门以外的一个成佛的大道,成佛的捷径,称为异门,跟普通的法门不一样,所以必须是大威德之人他才能生。 “由于此法不听闻故”,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因为一些菩萨们,行菩萨道的,没有听到这个法门,或者是听到了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不愿求生净土,这个是听等于没听,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就难免要退转了。果然没错,退转了。他要不退转,说老实话,成佛哪里要三大阿僧祇劫呢。要这么长的时间,就是进进退退,退的多,进的少,所以修行这么难。菩萨退转,既然当了菩萨,退转不会退成凡夫,这个诸位要晓得。他退有个底限,不会退到凡夫位。你看,小乘须陀洹就位不退了,是小乘就位不退了。他证到二果、三果,可能又会退到初果,但是不会到初果以下,不会退到凡夫,所以他的确是进进退退的。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佛告诉我们,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七次往来,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成个阿罗汉相当不容易,就是他退的很多。那菩萨成佛就更难了,退堕的因缘非常之多。所以能求生净土,保证我们永远不退,这个是太难得、太希有了。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读到,四十八愿最后的五愿,是阿弥陀佛特别加持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们的。菩萨对于净宗能够深信不疑,欢喜赞叹,依教奉行,特别加持那些人的,那些人就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菩萨没有听到这个法门,那就退转了。“有一亿菩萨”,这个一亿菩萨不是指十方世界的,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的事情。所以这是指娑婆世界,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心一退转,诸位要晓得,如果是见思、见惑断了的,见思烦恼见惑断掉的,他就退到初信菩萨位了。假如见惑没有断的又退转当凡夫了,在这个六道里头又去搞轮回了。这样的人很多。 这样的人到底是那哪些人呢?我们在座诸位同修个个都是。为什么呢?经上讲得很清楚,你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现在还混到这个地步,那不就是退转了吗?是没有把见思烦恼断尽,又退转搞轮回。你看看,成佛是三个阿僧祇劫就成就了,我们已经搞了无量劫了,无量劫混到今天混的这个样子,你要问什么原因呢?“于此法门不听闻故”。 我们今天有没有听闻?这个经明天可以讲圆满,这二十九天你们天天都来听,一堂也没缺,听闻了没有呢?不见得了。为什么呢?你是不是真的听懂了?你是不是真的觉悟了?是不是真的真实相信了?是不是能够如说修行?这二十九天果然做到真正“归依瞻礼,如说修行”,那就恭喜你,你是听闻了,你听到了,你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了。如果你对于世间还要贪恋,还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你于此法不听闻故,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个就是什么呢?听而不闻。闻是讲开智慧,听了没有觉悟,说的好听一点,就像前面所讲的阿阇王子五百长者听佛说《无量寿经》,他们听了很欢喜,我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要不要发愿往生呢?还不肯发愿往生。那样的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地方的人,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比四百亿多的太多了。所以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听也是不闻,你才晓得一切诸佛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个话说的有道理,的确不容易。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这一段是讲信受奉行,修行不退,这是这一生当中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这一类的人?“于此经典”,的指本经。如果要把范围扩大一点,就是指净土三经,或者我们现在所讲的五经一论,都是专门说净土的,专门劝人往生的。“书写”就是流通,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经本都要靠手写。现在不必写了,现在我们印经,印经流通。这个经典在这个世间愈多,就愈多人有机会接触,愈多人有机会得度。过去大慈菩萨讲,你能够度一个人往生,能够度两个人真正往生了,就比你自己一个人修行那个功德就大的多了。你能度十几个人,那你就是菩萨了,这十几个人统统往生,能度十几个人往生的,那你就真正是菩萨了。我们印一万本经书流通,希望有十个人能得度到西方成佛,那就不得了了。不要以为我这一万本书,就有一万个人去成佛,那不可能的事情,那不可能。一万本书去流通,能够有十个人得真实利益,那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经书一定要多多的去流通。 “供养”,奉献的意思。供养前面跟大家说得很多,实实在在讲,最殊胜的供养两种:一种是“如说修行供养”,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统统把它做到了,这是真正供养,这是自利。第二个就是以这个佛法供养给你的亲朋好友,供养给一切大众,以最真诚恭敬的心送给他。现在不但印经,录音带、录影带这些流通都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婚丧喜庆各种节日,与亲戚朋友往来都会送一点小礼物。什么礼物最好呢?《无量寿经》,没有比这更好了。前面讲这是宝,真正的珍宝。有一些人说,中国人习俗,过年大家都赌博,玩玩,想赢钱。送书给他,书就输掉了嘛,这个忌讳,不好送书嘛。——我送的是《无量寿经》,你要不要无量寿?你要不要的话,那寿命没有了。那经要不要?那经跟黄金的金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我送这个《无量寿经》,最珍贵的礼物,应当送这个,我们才真正有帮助人的心,真正像佛一样普度众生。所以要存这个心,要认真去做,认真努力去做,这是讲供养。 “受持”是讲修行,我们要接受,完全接受,以真诚心、以清净心、以恭敬心来接受,依教修行,这叫受持。“读诵”读诵是自利利他。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学佛的因缘是什么?是他卖柴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在旁边听了,你看就把惠能得度,度出家成佛了,所以读经是自利利他。要读出声音出来,自己听得很清楚,让别人也听得很清楚,叫读经。这个读要讲求阴阳顿挫,叫别人听的不但清楚,他能够生欢喜心。像我们平常一般念经,敲着木鱼一个字、一个字平平的,不但听不清楚,而且叫人听到恐怕叫人厌烦。为什么呢?这个是超度死人的,好像很不吉祥,造成很大的误会。所以不能那个读法,那个读法在现在行不通,那是古时候的,那时代已经过了。我们现代人,你看看现代一般朗诵,他是用什么方式来朗诵的,跟古人吟诗唱曲不一样,腔调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用现代的方式念出来,字正腔圆、阴阳顿挫,念得很好听,让人家听得也很舒服,他愿意听,他能听得懂,自利利他。 “于须臾间”这是讲时间的短,时间无论长短。现在人所说的机会教育,抓到机会了讲,抓到机会就讲。平常在应酬当中跟大众接触,找到机会就劝人念阿弥陀佛,就跟他讲《无量寿经》,这一部经你不会讲,你懂一句就讲一句,懂两句就讲两句就好。像《金刚经》上讲的四句偈,这个四句偈,偈四句就叫一首偈,任何四句,两句就是半偈。你能给人讲四句,跟人讲两句都好。所以经天天读,读的很熟,很容易就会为人演说嘛。“劝令听闻”劝人家要读这个经,把这个经的好处、功德、利益要介绍给人。譬如现在一般人,你想不想发财?你想不想聪明?你想不想健康长寿?这都想,我有个方法了,《无量寿经》。他要不相信,你看看我现在发财,我很聪明,我健康长寿,我就是念《无量寿经》念的。自己要做一个证明给人看,他就相信了。劝他读,劝他听,现在这个录音带非常方便。法师讲经不容易,但是录音带流通非常广,劝他听,劝他读,劝他学习。“不生忧恼”,忧是心、恼是身,烦恼啊!忧虑、烦恼都舍离了。不生忧恼,人就快乐、幸福了,这正是一切众生所追求,而追求不到的,这个经上有理论、有方法。 “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这个是念佛昼夜不断。这是观想念佛,这一句里面含摄观像、称名。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经念的很熟的人,提起佛号就会想起佛陀发心、求学、修道,以及成佛、度生,种种说不尽的功德庄严,提起佛号你就会想起来。“于无上道”无上道就是往生不退成佛,“终不退转”,决定不会退转。跟前面不闻此经退转的菩萨,正好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真的是不退转。 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这一句话对我们现代人讲非常契机。现代这个时代,科技虽然很发达,带给我们的灾难忧患真的是无穷无尽。假如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就是核子战争。核子战争,那就是满中大火了。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念佛不退心的人都能顺利往生,都能蒙佛接引,所以这个灾难害不了他,这个灾难现前正是他往生机缘成就。 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 这个人,就是佛所说的这一类的人,希望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他的深因不可思议。为什么呢?过去生中已经遇到无量无边诸佛。“值”就是遇到,遇到佛那有不供养的道理呢?“曾值”曾经遇到,曾经供养过去无量无边诸佛。“受菩提记”诸佛如来曾经跟他授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诸佛如来称赞他,也就是诸佛护念。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佛的确是无尽的慈悲,末后再次的叮咛、嘱咐,我们应当专心,要信,要接受,要依教奉行,要每天读诵,如说修行。这个“如说修行”里面,这个“说”还包括着劝导别人,要为别人说,为别人介绍。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圆寂之后,弟子们修学的状况。“吾”是世尊自称,释迦牟尼佛自称的,今天为大家、为诸众生,这个是包括当时,以及后世的众生,像我们都包括在内,有机会读到这部经,听到这部经的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为诸众生”众生有当时的、有后世的。“说此经法”,说这个《无量寿经》,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令见无量寿佛”说这个经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发心去见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及其国土”,极乐世界,“一切所有”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前面都曾经说过了。“所当为者,皆可求之。”这个所当为者,为是造作,应当要做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菩萨所当为者,都能在无量寿佛那个地方求道,而且会得到圆满,前面讲的圆满的功德。佛像这样的开示,在这个经里面真的说得很多很多,不止一次两次。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出世尊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关怀,真正是大慈大悲,超过父母师长。“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不可以,千万不可以因为佛灭度了,佛不在世间了。佛不在世间,经典还留在世间嘛。佛不在了,我们对这个经也不相信了,也疑惑了,那就错了。后世确确实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佛在世的时候相信,不能不信。佛灭度之后就不相信了,就怀疑了,烦恼、业障现行了。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底下这一段,含意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当来之世”是指将来,“经道灭尽”,经是经典,道就是修行的理论跟方法,在这个世间逐渐逐渐消失了。这是指什么时候呢?佛的法运到最后时候末法一万年,一万年到尽的时候,佛法没有了,这个世间再没有佛法了。这个时候人很可怜,为什么呢?出离六道的机会没有了,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没有法子明了。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造业受报非常之苦。佛还是很慈悲,留这部经,所有一切经都不在了、都灭了,单单这部经最后灭,它还在世间住一百年。这个一百年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他的威神加持的。所以佛的法运变成一万两千零一百年,最后一百年是释迦牟尼佛愿力加持的。 这个里面含的意思很深,深在哪里?这就告诉我们,佛法为什么会灭。佛法是真实法,真就不是假的,真就不会灭了,必然是常住在人间。佛法兴灭都是缘。众生有缘,什么缘呢?能信、能愿、能行,佛就出现在世间了;众生不信、不愿、不肯修行,佛就灭度了,经也没有了。由此可知佛的法运不是在佛那边说的,是众生这一边说的。众生像前面所说,佛灭度之后,众生造作五恶、五痛、五烧,久后转剧,这个问题愈来愈严重。到最后的时候,所有一切经法世间人都不相信了。还有极少数的人就如同前面经文上所说的,过去生中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得一切如来威神的加持,他接触到这本经,这是缘,他的善根、福德成熟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很慈悲,一定把这个经法教给他,这就是成就他的因缘,使他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同时具足,在最后的一百年听到这部经,还是能得度。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最后的这个一百年,遇到这部经都能满你的愿望,看他的善根、福德浅深了。有人发的善心,想得人天福报,有人想生天,有人想证阿罗汉果,有人想证菩萨果,你得到这部经典的时候,统统都够如愿以偿。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是善根圆满的成熟,他证的是究竟之果,跟前面所讲的那完全不同。所以是“随意所愿”就是每一个人发心不一样,愿望不一样,都能帮助他满愿。“皆可得度”意思是都能帮助他满愿。那么由此可知,一切经中度众生效果、威力最大的,无出此经。我们读这一段,你要体会这个意思,才真正明了这一部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了。所以慈云灌顶法师说得好,一切众生造作极重的业障、恶业,什么样的经,什么样的修行方法,都没有办法灭他的罪,都没有办法消他的灾,唯独这一部经,唯独这个名号行,有力量消除他的灾障,消除他的罪业,显示出这个经、这个法门第一当中的第一。念佛人有大福报,念佛人消灾、灭罪比修什么方法都来的快,尤其是专心念佛。我们这些年来在世间,许多国家地区劝人念佛,有不少接受了,真肯念了,念了半年、一年告诉我,真有效,真有效。身体健康了,容光焕发,家庭也很美满,事业很顺利,眼前的果报都得到了。烦恼妄念少,心清净,智慧增长了,半年一年就见效,这么快。修其他法门,修了几十年还没见到效果,这个法门几个月当中就能见到效果了,可见得佛说的是真的话,祖师大德所见到的也不假了。只要你能信,只要你真的肯干,你就能得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确实皆可得度。 我们现在距离法灭尽的时候还有九千年,这个时间还长的很。那么由此可知,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这是多大的福报,比起后面的人,我们的福报殊胜太多太多了。不但我们比后人有福,说老实话我们比前人也有福。当然前人那已经往生的人那是例外了,他们福报比我们大。比那些人有福呢?听到这个净土法门没有想往生的,我们比他有福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听到这个经本,没有见到这个经本。过去所翻译的本子,经义都不圆满,因为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不是一次说的,说了很多次,传到中国来就有很多不同的原本。梵本的原本不止一个,在中国翻译总共翻译了十二次,这十二种的译本里面出入都很大,这就证明佛是多次宣说。所以你看一个本子,你没有办法了解圆满的意思。你要把这些译本全部都看到,在古时候简直就是不可能。 宋朝王龙舒居士,这个人的确有财富,又有地位,又有聪明智慧,他前世的因修的好。他做一个会集本,唐朝所翻译的这个本子他就没有见到过。这些原译本当中,他只见到四种本子,其他的本子他都没有见到。你就晓得古时候经本流通量很少,得到经本非常非常的困难。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流通量很大,我们得到的很容易,这是现代人比从前人有福报。不要讲年代久远了,比我就有福报。我学佛的时候,四十年前,我二十六岁学佛,我那个时候学佛,台湾经本就很少,全台湾卖佛经的书店只有三家,而且数量很少很少。我们想看经书怎么办呢?到那个大的寺庙里面,它还有藏经,像台北的善导寺里面还有一部完整的大藏经,我们到那里去借来抄,。现在没有人抄经了,我们那个时候要抄经,不抄没有嘛。那现在多方便呢!现在有影印机,现在人的福报比我们就大多了,那比我以前的人当然更艰难,更辛苦。所以现在人有福,一定要珍惜你的福报,珍惜你的因缘。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经的价值,经的功力,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底下这一段,是佛显示无尽的感叹。佛出现在世间太难得了,“难值”,值是遇到,不要说是跟佛的同一个时代,难见呢,你见不到佛。这一句当中包括了整个佛的法运,就是一万两千年,这个世间,佛虽然不在世了,经典在这个世间如同佛住世。我们能依教奉行,跟佛当年教诲没有两样,所以这很难得遭遇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一万两千年过了之后,这世间没有佛法了,佛法灭了。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当中第四尊佛,在他以前有拘留孙佛,这是第一尊;他灭了之后,第五尊佛弥勒佛。弥勒佛什么时候到这个世间来成佛呢?弥勒下生经上告诉我们,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个数字我们听起来天文数字。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世界没有佛法了,可见得有佛法的那个时间实在非常短暂。你怎么好刚刚好就生在这一个时期,遇到佛的经典,这比中特奖都难。我们今天中奖了真不容易,所以要珍惜这个因缘。弥勒佛下生,大概每一尊佛的间隔,大致上都是这样的。从什么地方晓得呢?因为补处菩萨都是住在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但是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一天,所以兜率天人看到我们这个人好可怜,你看没几个小时就完了,你的一生就完了,这人有什么意思。你们自己去算,这个时间能算的出来,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再乘上四千这个数字就出来了。那么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过去这几尊佛出现在世间,大概也是这个样子,也是这个情形。第二尊俱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叶佛,释迦牟尼第四尊,弥勒是第五尊,他们没有成佛之前做补处菩萨,都是住在兜率天,所以这个情形大致上是相同的。 这个世间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很长,这就是如来出现在世间(兴世就是出现在世间),很难遇到,要我们刚刚好在世间得人身。因为六道里头只有得人身,学佛的机缘最容易。天人福报太大,享福,就不肯修行了。在三恶道呢,太苦了,劝他学佛也非常不容易。真像经上所说的,“富贵学道难”,学佛的、听经的,富贵人家不听经。富贵人学佛是怎么学佛呢?做大法会的时候,他来上一支香就走了,前呼后拥,威风的不得了,是这样学佛的。在庙里出钱,出一点力。实际上出的钱很多,在他那个财富比例,九牛一毛啊,还要作威作福。叫他来听经他受不了,富贵学道难,他就跳舞去了、去玩去了,他不干这个。“贫穷学道难”,三餐饭都吃不饱,你叫他来听经,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六道里头三恶道是贫穷,天人是富贵;人是小康,日子过得去,勉强过得去,也不算太富有,也还行,这样的人学道容易。所以六道里面佛常常赞叹“人身难得”,人身最可贵,就是很容易接触佛法,接触之后容易信受奉行,道理在这个地方。这是机缘难。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这是讲佛经。我们得人身了,现在这个世间得人身的多少,得到人身能够在一生当中遇到佛经、遇到修行的方法,也是占少数,不是多数。以新加坡这个例子来说,新加坡有三百万人口,你看我们这个地方听众才一千多人,一千多人跟三百万来相比,很少,很少。你就晓得“诸佛经道,难得难闻”,很不容易。这个地区还算是多的了,其他的国家地区,我们讲经,听众都没有这么多人。偶而搞一个法会,人会很多。经常不断的讲经,连续讲一个月,天天有这么多人来听,很希有,很少很少,证明“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这是第二难。 遇善知识, 这是第三难。哪里能够遇到一个善知识?古时候善知识的标准,是修行证果的人才是善知识。当然,他修行证果,对经教所讲的不会有差错,他本身证明了。现在没有了,修行证果的人没有了,能够肯依教修行的人,已经就不多了,善知识到哪里去找?不遇善知识,我们虽然遇到经教,意思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了,正是大经里面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要想解佛经的意思是不可能的,什么道理呢?佛所说的一切话,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是从真实心里面流出来的,语言文字都是从真实心、清净心流出来的,世间人妄想、执著没能离开,如何能解如来真实意?所以这世间人解释佛经,往往错解了、曲解了,用自己的妄想、分别来解经意。这个不可能。所以一定要求善知识,善知识难遇,不容易。 闻法能行, 这第四难,所以底下一句是总结。 此亦为难。 两种,这是第四难。好,我们听清楚、听明白了,能不能照做呢?如果不能照做,那就真可惜,第一殊胜的利益我们得不到,那真叫当面错过,那多可惜。这给我们说了这四个难,底下还有一个。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第五难难在这个经上。前面是讲诸佛经道,一般大小乘的经典都这么难,这个经难上之难。“斯经”是本经,你能够听到《无量寿经》,或者是《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净土三经,你听到之后你能够相信,乐是你很喜欢,“受持”是如说修行,真的佛怎么讲你就照做,那叫“难中之难”,没有超过这个难的了,这是达到顶点了。如果这个难你要是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了,你就不是人了,你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了,那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了,极乐世界菩萨了。现在虽然没有去,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已经有名字了,很快你就要去了,你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真正是弥陀诸佛第一弟子。所以你就想这个多难,做弥陀诸佛第一弟子,那不是容易事情,确实是无过此难。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 这个佛声是指念佛号的音声,我们听到有人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听到这个念佛的声音。 慈心清净, 听到这个声音就起了慈悲心,心就清净了,这就是听到佛号的时候,你心里面忧虑、妄想、烦恼都止住了,都息掉了,一心在缘佛号,生欢喜心。 踊跃欢喜, 非常的欢喜,欢喜到手舞足蹈,形容那个欢喜心的样子。 衣毛为起,或泪出者, “衣”是你这个踊跃的时候,这个衣飘起来了,“毛”是你的汗毛竖起来了,这是指欢喜的程度,无比的欢喜心,这是一种现象。另外一种现象呢,“或泪出者”,不是这个欢喜的相,他哭起来了,流眼泪了,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感动而生的。怎么感动呢? 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前世读过这个经,学过这个法门,临命终时一个妄想耽误了,没有往生,这一次遇到了,唉呀!很受感动,就有这个现象现前,所以他不是普通人,过去曾经学过这个法门。这种现象,我们在道场当中、同修当中,有时候真的见到了,我们见到不晓得是什么缘故。有些人一听到佛号他就哭,痛哭流涕的,他说感动的。有些人听到佛号手舞足蹈,非常欢喜,我们不晓得什么原因。以为什么呢?以为着魔了。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个原因,这个感动是他心有所感,他自己也不晓得什么缘故。为什么呢?过去生中的事情他忘掉了,虽然忘掉,他阿赖耶识里面他有种子,所以一有这个缘,他种子起现行,是这样一个冲动,才有这样的现象。所以这个现象是个好现象,不是坏现象,不要因为这个现象而有所恐惧、有所怀疑,那就错了。 但是我们要值得注意的,这个现象要常常有,那就着魔了。最初接触的时候,最初听到佛号的时候,有个几次没有关系,这就是经上所讲的。如果每一次都是这样的,那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魔附身。《楞严经》里头有欢喜魔、有悲魔,欢喜魔就现这个欢喜踊跃,悲魔就天天痛哭流涕。听到就是,那就真的叫着魔了。所以如果不是经常有,那就不是着魔了,这是最初听到、最初接触会有这个感动。到以后正常,没有了,又有人奇怪了,是不是我退心了?从前有感应,现在怎么没有感应呢?其实这是正常的,感应只能有个一、两次,不能很多,这个是自己阿赖耶识里面种子现前,另外一种就佛力的加持,帮助你善根发现。有善根的人,要没有缘的触动很难发现。譬如,初学佛的人见光,闻到异香,见到瑞相,他触动了,他真的相信了,这个都是外面的缘,佛菩萨加持的,帮助他启发信心。他真的相信了,以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不是退心。有一些同修说,我初学的人常常闻到异香,我心里好欢喜。现在好多年都没有了,法师,我是不是退了心了?殊不知那是正常的现象,那不是退心。如果常常有这个现象,那就是妖魔鬼怪作怪了,不是佛菩萨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 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假如听到佛号怀疑,这个我们也看到很多很多的人,读到这部经不能相信,听讲这部经也怀疑,也不能够接受,这就是“于佛经语,都无所信”。这什么原因呢?业障,或者说不客气的话,罪障!罪业深重,障碍着他。这个我们在外面不可以这样讲法。我们心里知道,这样讲很伤人。这个是讲经讲到这儿,是没有法子了,那不能不讲,在平常的时候决定不能这样说。一切众生都有他的自尊心,你不能说你从恶道当中来,这个我们不好说这个话。实实在在讲,从恶道中来,不仅佛在此地是提醒我们这一句,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看的太多太多了。一般造作罪业堕地狱,地狱出来之后还要变饿鬼,饿鬼道罪受满之后,还要变畜生去还债,那个债还完了,才能得人身,得人身的时候还有余殃,还有余习、习气没有断。所以在世间,他障碍比一般人多的很多,于真正的大乘佛法,他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你就晓得,造作罪业是多么多么麻烦。虽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作佛,他这个障缘太深了,佛纵然是无尽的慈悲都帮不上忙,这是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决定不能造作恶业,造作恶业苦报无边。所以他不能接受,不能够相信,这就是“宿殃未尽”,宿殃未尽是说他这个习气在,习气没有能够断掉,“未当度脱”。我们读这个经读的这么多了,听了这么多遍数了,一定要晓得,这个度脱是成佛。不是普通的经典法门,帮助你生天得天福,帮助你证阿罗汉果,帮助你成菩萨,这个不是。这个经是直接叫你成佛。你想想看,哪一个人这一生当中像成佛的样子?我们照照镜子,像不像佛呢?这个经典、这个法门,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得道成佛的,这个得道就是往生不退,果报是成佛,究竟圆满佛,不是藏教佛、通教佛。藏通佛比这个那就容易太多了,这是究竟圆满佛,你就晓得那是多大的福报。他“宿殃未尽,未当度脱”,他成佛的机缘没成熟,所以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他心里头就起疑惑,他不能相信,不能一向专念,他做不到。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这一品经是付嘱流通。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 这一段是世尊嘱咐弥勒,及与会的这一些大菩萨们,应当要护法,护念一切众生。首先佛就为我们宣布,“诸佛如来无上之法”是指住大乘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都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果地所证的;“波罗密”是总指菩萨的修学,如六波罗密、十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意思是究竟圆满。这大乘佛法很不容易遇到,“非易可遇”,不是容易遇的到的。“能说法人,亦难开示”,会说法的人也很难把大乘佛法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呢?第一个是境界达不到,自己没有证到这个境界当然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连体会都难。第二,大乘法深广无尽,纵然是诸佛与大菩萨宣讲,众生业障习气很重,也很难理解。有这么多的事实,所以说是“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这是讲闻法的人、受持的人能有坚固的信心,这也是很不容易见到的,也非常稀有的,这是“时亦难遭”,难遭遇。 这以上通指大乘法门,下面说到本经了,那是难中之难。“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这是指《无量寿经》,也包含了《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净土三经。这三部经是广大微妙法门,超过前面所讲的大乘之上。超过啊!不仅如此,这个法门,就这三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这一句话重要,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你要是明了这个事实,依照这部经典修行的人,必定也得一切诸佛之所称叹,一样的道理。现在把这个经“付嘱汝等”,交待给你们,传授给你们,“作大守护”,护法、护人,护持经法、护持依照这个经法修行的人,嘱咐这一些大菩萨要保护他们,这是世尊在法会里面明白的开示。我们今天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就知道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诸大菩萨护持,这是世尊嘱咐他们的,他们一定是依教奉行。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这一段是嘱咐,如果要护念众生,那就不能少了这一个法门。菩萨是六度心,常常存着度众生的心,念念希望一切众生跟自己一样圆成佛道,这是菩萨心。所以为一切有情众生长夜利益,这个“长夜”是无明没破,不能超越三界,这个就是六道轮回的苦。菩萨帮助这些人,“莫令众生沦堕五趣”,不要叫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五趣就是六道,六道里面太苦太苦了,所以菩萨要帮助这些众生了生死出三界。那要怎么做法呢?“应勤修行,随顺我教”,这个我教就是指的这部经,这一部经里面所教导你的,你能够随顺,能够依教修行,就能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离苦得乐。 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第一句是教我们要孝于佛,佛对我们的恩德超过父母。佛在世间为我们建立大乘,为我们建立净土,我们才能够得度。“常念师恩”,这是代代祖师大德,把佛法承传下来,我们才能得到。如果没有这一些祖师大德一代一代的相传,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么可能遇到。所以对于传法的老师,这种恩德我们要常常念在心里面,这是传法之人。“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法如何能久住呢?第一个我们要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第二个要广为流通、宣传,这个法就不灭了。“当坚持之”,用坚定的信心持而不失,“无得毁失”,要把这个法保持的完完整整,一代一代往下传。“无得为妄,增减经法”,这一句话在此地,我们读到了深有所感。在末法时期,现代人改经的很多,随意就把经文改动了。古时候很少,现在很多。佛在此地这一句提醒我们,如果真正护法,对于经典不可以更动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不能减少一个字,一定是原原本本、代代相传。应当尽形寿信受奉行,做佛的第一弟子。 本经过去有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有彭绍升居士的节本,有魏源居士的会集本,这三种本子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都有批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有“增减经法”。他们的会集,有时候把原文改动了。实在讲,他改得很好,改的使我们看起来更容易明白。但是那个原文,如果他们开了这个端,开了这个例子,他们可以改,我们后人觉得王龙舒可以改,我也可以改。那每一个人都改几个字,这个经典传下去那就面目全非了。所以印光大师对于这个是很深的责备、喝斥他们,这是很大的错误。因此,夏莲居会集这个本子,我们有不少同修把五种原译本找出来对一对,确实他没有改动。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原文,就是重新排列、重新组织就是了,字字句句都是原文,没有改动一个字。这个本子可惜印光大师没有见到,他这个本子会集成功,印祖已经往生了。要不然,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也许他会点头:这个本子还差不多,可以流通。这个本子的确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后面这一句,意思的确是很深、很广,这个里面有禅的味道。 “常念不绝”就是指念佛法门,包括行、解、求生,那么你“得道捷”是快速,你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个两句,实实在在是全经的总结,也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结。“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跟经一开端“如是我闻”这个意思前后一贯。“如是”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只是把这个真相说出来而已。换一句话说,也是没有加一点也没有减一点,真相是怎样我就怎样说。所以佛说的一切经不是他自己想像的,不是他自己猜测的,不是他的预言,不是的,完全是事实真相。像《法华经》上讲的“十如是,如是体,如是相,如是用,到如是因缘果报”,佛不过就说这个而已。所以一开端“如是”,佛说什么?佛就说那个“如是”,四十九年就说个“如是”。你要把如是两个字懂得了,所有佛法你都明白了。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这个里面的意思也非常深广。我们今天专修净土、专求往生,这很正确。如来的心,广度一切众生。假如我们有这个能力,对自己往生没有妨碍,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对自己往生有障碍的,就不行了。没有障碍的话,可以随行,随喜功德嘛。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智慧不相等,生活环境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样,于是他的思想、见解、欲望、希求就各各不相同了。因此世尊恒顺众生,演说无量法门,让一切众生各各都能满愿,这是大慈大悲。我们今天在无量法门当中,真的是非常幸运,能够遇到第一法门,这个第一是我一生依这个法门,决定永脱三界六道、圆证佛果,这就是第一了。可是对于根性不成熟的人,需要用其他法门来诱导,这个就是诸佛所行。我们有能力,我们自己往生有把握了,也可以随行,可以用其他法门帮助不同根性的众生,但是这个一定不妨碍自己往生,这个很重要。所以它叫随行,没有说是一定要行,随喜去做。 “种修福善”要种福、要修善,种福修善虽然对我们求生净土,也并不见得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去随行。为什么呢?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众生在这个世间太苦太苦了,为什么这么苦呢?没福,为什么没福呢?他没有修善。善是因,福是果,不肯修善,那来的福呢?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许多众生不但不知道修福、修善、种福,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这个贪、嗔、痴叫三毒,心里面已经充满了毒素了,他还能得什么好处?学佛的人对于这桩事情,应当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在这个经里头教给我们“洒心易行”,就是要把三毒洗干净,培养、恢复我们真诚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那你就有福了,福是从这来的。三毒里面决定没有福,三毒里头有苦,无量无边的苦。现在世间众生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三毒,毒那有不苦呢,所以一定要懂得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我们学佛的人给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不仅是我们劝他要种福、要修善,我们自己做给他看,做个榜样给他看,教化众生,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是究竟圆满的福善,若不能求生,不能生净土,善与福都不是究竟的。也可以说,世尊说经说到这个地方,教化众生的能事就可以说是圆满了,达到圆满了。末后这个结论,结的太好太好了。下面一段是偈颂,这个偈颂是重颂,把前面的意思,重复用偈颂的体裁再说一遍。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这个偈总共有八首,这是第一首,第一首告诉我们真相的是非。可见得我们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经典,实实在在不容易。若要不是过去生中,“往昔”是过去生中,修福、修慧,这个往昔我们在前面经文读过,时间太长,无量劫,你曾经供养了无量诸佛如来,由此可知这个时间非常非常的久远。要不是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于此正法不能闻”这个一句就是指《无量寿经》,不指其他的法门,专指《无量寿经》、净宗法门。你没有那么深厚的福德根基,你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听了这个话,要冷静的去观察。你看这个世间,现在这个世界,将近五十亿的人口,这五十亿人当中有几分之几,在一生当中曾经接触到佛法,曾经听过大乘经典的?又有几分之几听过《无量寿经》?这样一层一层的淘汰到最后,没有剩几个人了,你才晓得佛讲这个话有道理。“已曾供养诸如来”正是前面经文上所说的“阿阇王子供养四百亿佛”,才欢喜信此事。真正能够接触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经典生欢喜心、能相信,差不多也跟阿阇王子一样,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如果你要是发愿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净土,那你的善根福德决定超过阿阇王子、五百长者,决定超过他。所以《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不少到底是怎样一个标准?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了,它这个标准不是普通标准。你看看能够听到这个经典,听到之后能够喜欢,不容易。但是我看看你们大家,听到都很喜欢,这都不容易。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闇 不能开导于他路 这一首,佛为我们说出来一些业障深重的人,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往生的机缘他还没有,他不能往生。哪一些深重的业障呢?佛在这里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恶,造作十恶业,这样的人不能往生。这个十恶业里面,身造杀、盗、淫;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如果造作这十恶业的人,不能往生,这是障碍。第二呢,骄,骄就是贡高我慢,这很自大瞧不起人。这个经题上给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个傲慢自大的人心不清净,绝对不平等,那哪来的觉呢,这样的人业障也重。第三个懈怠,懈怠,懒惰啊,不肯用功。虽然没有前面的恶业,这一懒惰就糟了。所以菩萨六度,精进就是对治懒惰的。懒惰的人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要勤快念佛。如果是你因为生活、工作繁忙,实实在在没有时间,你也得忙里偷闲,要精进不懈。三辈往生里头说得很清楚,一定要精进,不能偷懒。累了就想休息一下,这不是好事情,要认真努力去念佛。懈怠是很大的障碍,不要把它看轻了。还有一个,邪见,这个倒是真的麻烦,这个可以说是很重很重的障碍。邪见对于这个法门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难信如来微妙法”。微妙法就是指净宗法门,就是指的本经,这一些人难以相信。他不相信,当然他不会发愿求生的,他也不肯念佛。所以下面比喻,“譬如盲人恒处闇”,盲是眼睛瞎了的人,眼睛瞎的人又在黑暗的地方,暗中加暗,比喻前面这一类的人。这是世尊举几个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去联想,这一切怀疑、犹豫,对这个法门怀疑、犹豫,烦恼习气很重,都会造成往生的障碍,是我们应当要警惕,要警觉的。“不能开导于他路”盲人自己都不能够认识路了,怎么能够指引别人的道路。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这个自己怀疑的人还障碍别人,看到别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还要劝他,那个净土法门靠不住,哪有那么容易事情;劝他去学禅、学密、学其他的法门,就是这个意思。以盲引盲,这个罪过就重了,你自己不认识路、走错了、堕落、吃苦了,这是自作自受,还情有可原。别人走的是一条正路,没有走错,你去障碍他,把他拉回来走一条错路,这要负因果责任,这个罪过就重了。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底下两首,佛为我们说明真正能往生的,应当具备的是哪些条件。第一个是唯有、唯独曾于佛种善根,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前面讲的已曾供养诸如来的,这是过去无量劫的善根。这一句话里面意思是双关的。现在,又遇到佛了,遇到释迦牟尼佛,虽然释迦佛没有住世,释迦牟尼佛的经典留在世间,我们遇到这个经典,就跟遇到佛没有两样。只要能够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跟当年亲近佛陀是一样的。遇到阿弥陀佛、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们有一个强烈上求的愿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就是底下这一句“救世之行”,这个行是现行,“方能修”,我们能够帮助世间人。世间,这个时代,大众急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想想,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哪一个病,病的最重?贪、嗔、痴、慢这个病最严重。我们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我们所见到的,人这个贪、嗔、痴,是一年比一年增长。它不是衰退,它在增长,贪而无厌,这个不得了。这个不仅是给社会带来动乱,会给社会带来毁灭的灾难。为什么呢?人人都去争利去了,这还得了,这很可怕的一个现象。 我们知道这个病根之所在,知道后果不堪设想,挽救之道就是要把人心唤醒。他为什么会有贪、嗔、痴、慢?他迷。如果真的觉悟过来了,他就晓得这个东西是三毒烦恼,一切苦难的根源,这个不拔除就不能离苦。人生活在世间,原来就是要求快乐、求幸福的,用贪、嗔、痴去求,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快乐?那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得到幸福、快乐呢?用三学、六度去求,你才真正能得到。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的扩展,应用在生活上就是六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快乐、美满,因此我们这个救世之行,就知道从那里做起了。 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唯有净土才能救世。净土的经论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相当详细明白,现代人可以接受的。大经大论人家一看那么厚一本书,他就不想看了,阅读的意愿就没有了。现在的人心浮燥,所以你给他东西愈少愈好,愈有效果。太多、太复杂了,反而收不到效果。所以要简单、要扼要,因此净宗经典非常契合于这个时代。这个念佛法门简单明了,处世待人行门里面的纲领我们订的也非常简单,三福、六和。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修起。世尊所说的那些障碍习气,我们统统都没有,然后三归、五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我们从这下手。可见得这是很踏实的行门,我们真正能得福,真正能得自在。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佛这样教导我们:闻已,听到这部经典,听了之后要接受、完全接受,不能接受几分,要完全接受。《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过去大德附加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五经一论都是《无量寿经》的补充,佛祖唯恐我们对这部经不能够透澈的理解。读诵大乘,读诵其他的四经一论,使我们对于《无量寿经》更深入、更透澈的理解,这是让我们全部的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接受过来之后就要依教奉行,不但是尽形寿的依教奉行。尽形寿是我活一天我就做一天,我们要发大誓愿,生生世世依教奉行,绝不违背。这不只是一生一世,发这样的大誓愿,给诸说那就跟大势至菩萨同志了,大势至菩萨生生世世就修这个法门,这叫持,永远保持。 “及书写”书写是流通,也就是说我们必需把这个法门辗转流通,使这个世间一切众生都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都有机会读到这部经典。我们给他机会、给他因缘,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这个经书我们要大量的印,不断的去印。现在不必书写了,书写很不容易。你看加拿大张老居士写这个《无量寿经》,写一本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才写一部,非常难得。他是个当代的书法家,那字写的实在是好,比古时候流传的小楷灵飞经还写得好。你们那个字帖本比较一下,他比灵飞经写得好,这是高度的艺术品,所以他写的经我们都把他印出来了,我们印了很多,很大的数量。像这样的艺术家,的确他写得很好,永远保存流通,让人家看到这个经本都能生欢喜心,这个是无量功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流通的责任。 “读诵”读是对着经本,我们每天要读;诵是背诵,不要看经本,我们背的出来,背诵。读诵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呢?要用真诚、清净、恭敬心接受佛的教诲。经典就是佛的教训,我要用恭敬心、真诚心、清净心接受佛的教训,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利益。这样读诵会开悟,所谓是诚则灵。你心诚,它就有感应。何况这部经你念一遍,密宗里面讲灌顶,就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两遍就是给你灌顶两次,一天念十遍就十次灌顶,比那些喇嘛、仁波伽高明太多了,这个要知道。灌顶的意义要懂得,不是在你头上洒几滴水那叫灌顶,那是个样子,那表法,那是个样子。如果洒几滴水是灌顶,你们新加坡这边天气很热,每一天冲多少次凉,你看那不都灌了,大灌顶。所以这个灌的意思是慈悲加持,顶就是最高的法门,灌顶的意思就是佛以大慈悲心,把最高无上的大法传授给你,这个意思叫灌顶。这个经我们晓得是如来所说第一经,顶法了,没有比这个更高的,真的是顶法了,我们恭敬读诵就是一切如来为我们灌顶一次,这个是密宗的大法。 “赞演”赞是称赞、称扬;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演是表演嘛。我们把这个经里面教训,统统在生活上都做到了,让大家统统都看到,这是演,做给别人看。你看,读诵、赞叹这是言教,演是身教。底下“供养”,“演并供养”是身教,我们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供养里面一定要遵修普贤菩萨法供养,至少要把法供养的七句都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去做。这七句里面最重要的“如说修行”,佛怎么样说我们就怎么样做,这一句是总纲领。同时我们以供养的心、供养诸佛的心,供养一切众生。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如是”,像前面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一一回向西方求生净土,这就是一心求净方,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做。在这个世间我们活一天,我们就做一天,自己求生净土,帮助佛接引众生。佛弟子在世间就这么两桩事情。无论是出家、是在家,无论男、女、老、少,无论那一种行业,我们都要存这个心,都要有这个意念,把正法传播弘扬,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别人。经里面的句子,好的句子太多太多了,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小卡片,经济实惠,小卡片到处送人。你送一本经给人家,人家不学佛的人他不接受,你送他一张很精美的卡片,看看这个很不错,很喜欢,上面印的几句话,他就落在八识田中。我们有这个心,我们经常这样做,这个非常有意义,与佛的教诲完全相应。这样才能保证,决定我们这一生当中生到佛国,往生极乐世界。后面这两句前面长行文里面我们也念过,所以这是属于重颂。 “假使大火满三千”,这是遇到大的灾难,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大的灾难,有小三灾、有大三灾,这个是讲的大三灾。小三灾是什么呢?是刀兵劫,刀兵就是战争;瘟疫,传染病;第三就是饥饿,人没有东西吃,饥饿,小三灾。佛告诉我们,小三灾来的时候,刀兵劫是七天七夜,七天;瘟疫是七个月七天;饥饿呢,是七年七个月七天。在从前,我们在经上看到这个都想不透。自古至今在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知道有多少,过去我们跟日本人打了八年,那都不算是刀兵劫。十几年前我到日本去访问,到长崎、广岛去看了一下,哦!才恍然大悟,原来佛说的这个小三灾,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大概这个战争只有七天,七天就结束了。带来的原子尘、射幅尘的后遗症,那就是传染病。七个月七天之后你要不死的话,那你还能活着,一般的时候在这个时间决定不能避免。如果你被它这个光线照过之后,是很难存活的。核子弹炸过的地方,确实八年之后这个地上才长草。核子弹炸过的地方,核子尘落下来的地方,这个土地草木不生,要过七年七个月地上才会长草,人不活活的饿死了吗?所以原来世尊讲的这个小三灾,就是指的核子战争。你看三千前他就说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 大三灾那是整个宇宙的灾难,像星球跟星球的对撞,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跟我们说水、火、风。第一个是火灾,火烧到初禅天,这个叫劫火,就是很多星球都消失掉了,都毁灭掉了。水淹二禅,风吹到三禅。到四禅,四禅没有三灾,四禅天的福报大了,四禅叫做福天。这是讲大三灾当中的火灾,火烧到初禅。“假使大火满三千”这是举的比喻,念佛的人、行善的人、修福的人都能够得佛力加持往生净土,不会受这个灾难。世间有这个灾难,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两句给诸位同修们说明,我们可以把他看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开的保证书,保证我们不遭难,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常常讲,我有把握往生。人家问我:“法师你为什么有把握往生呢?你的功夫到什么程度?”我没功夫,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因为保证书在此地,你们大家手上拿到保证书,你不识货、不认识,我识货,我有这保证书在手,决定得生。只要你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能生的。过去善导大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这底下两首是叹佛智慧深,佛的德行高,如果我们对这桩事情不能够认识清楚,不能够肯定,你就免不了要怀疑。怀疑,正如前面经上所说,那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部经是如来深广智慧海的究竟圆满的显示。这一部经,在实体上,就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如来深广智慧海中所现的境界,这是“唯佛与佛乃能知”。所以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称扬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都劝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含了等觉菩萨,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什么原因呢?就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如来深广智慧海中所现的境界。这本经当然也是智海里面所现的经文,唯佛与佛乃能知,我们要深信不疑。“声闻”前面经上所讲的,像舍利佛、目犍连尊者神通广大,他们这些人是亿劫,这是讲长时间,要想想佛的智慧,他也办不到。前面我们在比喻当中读过,佛的比喻我们要细心体会,佛说了,目犍连的智慧,能够在一天一夜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这个数目,他能够算出来。三千大千世界,这是阿罗汉的能力。假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能力都像目犍连,大家共同来计算,算西方极乐世界人数,算阿弥陀佛的寿量,给他千亿劫的时间,他也算不出来,这个话我们能相信。如果从一般理论上来说,我们相信、决定相信,为什么呢?因为佛度众生是缘分,佛之出现就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现佛身,跟阿弥陀佛有缘的人,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在那里成佛,要把这些人统统都得度成佛,他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度的完?无量劫,寿命无量。所以你从这个地方去想呢,那个无量寿,那个寿命那就真长了,那就不是假的了,确确实实如佛所说,“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尽他神通的力量,也没有办法测度。过去李老师讲到这个地方,他老人家说:“如果修学其他宗派的,对于净宗这个事情,他没有法子理解”。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诸佛果地上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了,那个功德他自己知道,一切诸佛知道,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知道。何况阿弥陀佛,所以“唯有世尊能开示”,这个意思就是说菩萨能说法,阿罗汉能说法,祖师大德也能说法,这些能说法的人要讲到如来果地上的功德呢,他也没法子说,他也说不出来,除了佛力加持他。佛要不加持,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诸位想想,这一部经就是如来功德,前面讲是如来深广的智慧,也是如来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净土三经都是如来的智慧功德,我们能说、能闻、能解、能信,全是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得不到如来威神加持,菩萨都没有法子说,我们那有这个能力呢?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这一个事实我们要常常记住,常常用它来警策自己、勉励自己。得人身非常不容易,佛在经典里面许多的开示,许多的比喻,得人身真的不容易。人身失掉非常容易,人身是难得而易失,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后再得人身太难了。得人身要遇不到佛法,实在讲也非常可惜,人身之可贵就是遇到佛法容易开悟、容易接受,佛法很难遇到,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你闻到佛法你能够相信,你能够开智慧,你能够依教奉行。底下这个信、慧、闻,这个闻是菩萨的闻慧,包括闻、思、修。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难中难,太难太难了。这一些难我们都突破了,这些难关我们都突破了,我们都得到了,这才知道这是何等的幸运。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这一句实在说到了极处了,前面跟我们讲的修普贤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行普贤道,那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这个地方超普贤,超过了。怎么超过的呢?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就是当作佛,佛超过普贤菩萨。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是不是真正“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只要做到这两句,这个人就当作佛了。他“行超普贤登彼岸”,这个登彼岸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必定有这一个法门,你才能真正超越。不但超越一般大乘菩萨,连普贤菩萨都超越了,这个真的是赞叹到了极处了,没有法子再赞叹了。我们听佛这样的说法,再要不相信,再要不发奋、不认真努力,那怎么对得起佛?怎么对得起历代祖师代代承传?真的对不起,也对不起自己。无量劫来稀有难逢,遇到这部经典,无量劫当中,能遇到一次就不容易。这次遇到了,遇到了要知道珍惜,要认真努力。下面,佛劝勉我们: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这一句是佛劝勉一些利根的善友、这些菩萨们,他们是博学广闻,有广大智慧的这一些菩萨、声闻,换一句话说,修学一切其他大乘法门的人。佛劝他,劝他回头、劝他念佛,就像《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遍地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就是这个意思。应当要相信,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相信我教,这一次的教导“如实言”,这一次教导是真实的。那么换一句话说,这一次之外的呢?之外是方便说,这一次是真实说。世尊在法华会上曾经说过“《法华》开权显实”,《法华》以前佛的方便说,《法华》是真实说。那么这个经跟《法华》一比呢,《法华》是真实说,这个经是究竟圆满的真实说。学《华严》、学《法华》,也要回过头来归《无量寿》。文殊、普贤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怎能不归依呢?怎能不回头呢?佛在此地这样的劝导。 如是妙法幸听闻 末后这个四句偈是总结,总结全经。这个妙法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我们很幸运、无比的幸运,今天能够听到,一定要听得清楚,听得明白,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都清楚。 应常念佛而生喜 这是自己的受用,你要是真的听清楚、听明白了,底下这一句是必然生起的现象。你一定会念佛,不要人劝你,不要人教你,你一定会念佛,而且你一定会有法喜充满。换一句话说,你在现代生活里面,你一定会生活的非常快乐,非常欢喜。现在得的果报,你看“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这个乐现在就得到了,现前的快乐,你所有的忧、悲、苦恼统统没有了。为什么呢?开悟了。悟什么呢?六道轮回清楚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清楚了,我下定决心舍离六道、取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开悟了,真正觉悟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了,真正的觉悟,所以他生大欢喜心,这自己得度了。就像前面跟诸位说的,我们西方世界已经注册、报名了,决定有分,他怎么不欢喜。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更欢喜的,这个事情是真的。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上面这一句是化他,利益一切众生。“应常念佛而生喜”,自利,自利必定有利他。我们“受持广度生死流”,在这个六道里面轮回生死的众生,我们用这个法门、用这个经典,来帮助这些人,使他们一个个都能够脱离生死苦海,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就是行菩萨道。我们能这样去做,以这部经典自行化他,佛说这个人是真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是真正善知识。善友出自于《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都是善友,因此善友就是菩萨的别名。那个五十三位善友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所示现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都称之为善友,这真善友,华严会上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 这是把这部经说完了,这一品是集结的人,就是集结经的人他的记载,记载佛说经这个盛况。“尔时”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个时候,说这部经。 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这个是与会大众,有人、有诸天,有他方世界来的菩萨、声闻众。经上所记载的与会的四众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四众弟子有两万人,这个法会上有两万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那个数字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参与这一次的法会。所以阿难尊者在这里记载的这些大众,根性不相同,得利益不相等。这一段是讲的小乘人,得小乘的利益。天上、人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这个数字也是天文数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尘垢是烦恼的代名词,远离尘垢就是见思烦恼断了,断多少不一样,有人断的多。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听了这个法门之后,多少都会断一些,断的多少个个人不一样,断惑就得法眼净,心地清净。 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这还是小乘,从这个地方看,得法眼净应当是初果,须陀洹果。有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这是证小乘果位的。有“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这是证四果阿罗汉的。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见思烦恼断尽了,心得解脱,这是证小乘果位的,小乘根性的人听到这个法门也得利益了。下面这是大乘根性的,所得的利益,超过小乘人。 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这是得不退的利益。菩萨有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第三个是念不退。这个地方是至少他得到了行不退。所谓行不退呢,决定不会再退到二乘,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何况在这个经典里面,要是发了心一定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不但是行不退,必定也达到念不退。这个我们从四十八愿,从本经开示上,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菩萨决定能得三不退。 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 这是讲得不退忍的利益,“忍”是心定在这个法门上,承认这个法门,不会怀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不会退转,这个就是得不退忍。底下这一段好像就是说的是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也包含在这个法会之中。 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 你看我们是不是这个呢?我们在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接触佛法之后,也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你们有没有发心,我在一生当中要想成佛?你有这个念头呢,那你就是发菩提心了。怎样成佛呢?念佛往生净土,你就成佛了,一点都不假了,发这个心才叫发菩提心。过去没发,学佛之后也有没有发的,现在听了发了,你们发了没有?没发,现在发,一定要发成佛的心,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有坚决的意念,“今始初发”现在才发。“种诸善根”这个种诸善根就是信愿持名,本经里面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菩提心发了,现在接下去一向专念,那就是“种诸善根,如说修行,一向专念,“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 。见到阿弥陀佛,我们的愿就满了。这个下面,佛就给我们授记了。 皆当往生彼如来土, 佛给我们证明,你能够发心,能够这样做,你们都当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彼如来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国。 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这是讲我们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人初发心的,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世界无量无边,哪个世界与你有缘,你看看哪个世界的众生应以佛身而度脱之,你就到那里现佛身,到那里去成佛,去度那边众生了。这一尊佛叫什么名字呢?叫妙音如来。同名,同名妙音如来。我们的归依证上那个妙音的法名,就是从这儿来的。你们拿到归依证,妙音居士,你看你们的名字在《无量寿经》上,这还假的了吗?这不假了,是不是?名字在《无量寿经》上,你们将来都成佛了,这就妙音如来。现在都做妙音居士,因果相应,我们的法名是从这来的。那么由此可知,这个经与我们多密切,这个经就是佛给我们自己说的,不是给别人说的。所以这是归依法名的来源就在此地,这个妙音出在此地。那妙音是什么呢?妙音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妙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依这个音声,往生不退成佛。还有哪个音比这个更妙呢?我们要知道,常常把这个音念在口上,让一切众生都听到,妙音就是念佛的音声,不是指别的,就是指这个音声。 复有十方佛刹, 这个再说普遍的利益,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 若现在生,及未来生, “现在生”是现在往生的,“未来”是将来遇到这个缘,念佛往生的。 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记法忍,成无上菩提。 这是世尊告诉我们,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么多人去往生的。那么由此可知,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我们想想这个状况,思惟这个境界,才略知这个法门,所谓“广大不可思议”,我们才能略知一、二,实实在在是一切诸佛境界都不能为比。 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句是世尊为我们,做十方世界众生得度的总结论。此界他方一切念佛往生的人,都是过去生中跟阿弥陀佛结了有缘,现在因缘成熟了,所以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从这个地方显示出因果不虚。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念佛、忆佛、念佛之因,一定得见佛往生之果,因果相应。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下面是阿难尊者记载法会圆满,示现种种不思议的瑞相。第一个瑞相就是大千震动,这个大千不是我们这个地球,是世尊讲经这一个地区,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震动有六种震动,这个六种震动经论里头常说,读经的同修常常见到,假如不晓得这个意思,你就会怀疑,不但怀疑还恐怖。为什么呢?那个地忽然起来,忽然落下去,忽然一摇动,这大地震了,这还得了吗?这个不得了。这是比喻,是指人心震动,佛为我们说这个成佛的法门,从来没有听说过。兴奋的意思,感恩的意思,是说人心,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听到佛说这个法的时候,没有不感动的、没有不动心的,是这个意思,有这个意思。第二种,“种种神变”,这个神变都是一些护法神变现的种种瑞相,庄严道场,这个是警觉人心。“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光明普照,佛光注照的地方就是佛法所在之处,特别是这个经典、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共同称赞的。所以佛说这个经,就感动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光光互照,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佛光之中,而这个光显示《无量寿经》,显示诸佛智慧功德不可思议。 复有诸天, 这是天人赞叹、供养。 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 这是天人在道场闻法,以天乐、天花庄严道场,赞佛、赞僧就是称赞三宝,这个是法会无比的瑞相。 尊者阿难,弥勒菩萨, 这两位是当机者,是法会的当机者,阿难要负责承传经典,弥勒菩萨在本经受佛的嘱咐,要护持经典、要护法,要护持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那些人,要护法、护人。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给他的,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念佛求往生的人,必定得弥勒菩萨与诸大菩萨的拥护。 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要效法、要学习,要像当年参加法会的大众们一样,听到佛说了这部经之后,当然生大欢喜心。重要的是决定相信,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就是前面所说的“归依瞻礼,如说修行。”那就行了,我们法会到今天圆满了。
|